福建漳州破解“碳汇三难” 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推动林业碳汇发展,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等方式,逐步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碳汇项目闭环机制,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激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林区生态美、百姓富提供了良好借鉴。
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拓展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漳州市创新“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国企参与、多方获益”的碳汇开发模式,破解林业碳汇长期存在项目开发难、价值转化难、上市交易难等堵点难点,成功推进漳浦中西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南靖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及漳州九龙江口红树林碳普惠项目等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样板工程。项目第一监测期内共产生56,022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截至目前,全市碳汇交易累计完成26笔,交易额达237万元。
打造“三票融合”模式,破解碳汇开发难
一是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制定漳州市“三票融合”实施方案,稳妥推动林业地票林票碳票融合,确保三票有序开发;联合国家林草局华东规划院在全省率先制定《漳州市林业碳汇发展规划(2023—2030年)》,充分利用漳州市资源禀赋和林业碳汇实践优势,为林业碳汇项目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建设数字管理平台。建成“智慧林业”管理平台,在林业地票、林票的基础上延伸开发碳汇项目,发行林业碳票,整合构建统一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积极探索构建“三票融合”体系,实现林地所有权、经营权和碳汇收益权的协同管理。
三是创新区域碳汇方法学。制定出台《漳州市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和研建《漳州市速生丰产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突破新造林面积不足的瓶颈,漳州结合红树林和速生丰产林碳汇开发,减少对林种、林龄的限制,增强碳汇开发潜力。
建立核算交易机制,破解价值转化难
一是构建科学计量系统。借力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结合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精准测算林木碳汇量;研究出台《林地林木价值评估技术规程》,引入浮动点差交易机制,通过质量综合分析与定量评定,逐步完成林地分级,破解“三票”资产评估难、权益流转不畅、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二是搭建交易服务网络。在漳州“智慧林业”平台设立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漳州前置服务中心,全国首创林业“数字碳票”,增强了林业碳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交易价值,实现了林业“数字碳票”的线上交易、质押和核销。
三是培育企业碳汇消费市场。引导企业共同践行碳减排,调动自愿碳市场活跃度。2023年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上,兴业银行漳州分行购买160吨林业碳汇捐赠予花博会组委会,助力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打造“零碳花博”会展示范样板。
完善碳汇运用场景,破解上市交易难
一是健全生态司法补偿机制。依据省高院与省林业局联合印发出台的生态环境刑事案件林业碳汇赔偿司法工作指引,南靖县人民法院审结福建省首例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案件,被告人双倍认购碳汇(96吨)并签订《森林管护协议》的方式替代修复,在弥补碳汇损失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适度赔偿其他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完善了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补偿机制。
二是试行林地征占用碳汇补偿机制。在林地征占用管理中引入“生态补偿”概念,突破传统林木资源补偿模式。漳州两企业在办理林地征占用过程中自愿认购834吨林业碳汇,交易额10万元,获颁全国首张具备区块链存证功能的林业数字碳票,成为全国首单林地征占用碳汇补偿试点。
三是形成林业碳汇交易闭环。启动持续性区域司法碳汇交易,解决了因修复责任落地难、执法部门监督难、司法机关结案难等情况导致的生态案件治理中查办案件无法形成闭环的问题。漳州市九龙江口(龙海)红树林CCER项目成为首批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红树林碳汇项目并开展全国首单司法认购红树林碳汇,赔偿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费用达100.65万元。目前全市司法碳汇交易23笔,交易量达12617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