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碳通量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武夷山不同海拔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项目取得新成果。项目组研究构建了碳储量的估算模型,通过该模型能清晰呈现武夷山国家公园近30年碳储量的历史状况和动态变化规律。
该研究由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科研监测中心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项目组历经两年多的监测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类型植被碳储量和碳通量差异很大,其中,海拔高度、植被生长特点和土壤条件是影响碳储量和碳通量的重要因素。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发挥着关键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壤有效磷和pH值是调节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素,土壤里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活动等情况,都会影响植被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项目组表示,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丰富、地理气候环境独特,其核心区主峰黄岗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矮曲林、中山草甸5种不同类型的植被垂直带谱,为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成为科研人员探索碳循环奥秘的“研究宝藏地”。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助力武夷山国家公园更好地管理森林资源,还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