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昊文个人文集
大兴安岭:筑牢安全屏障擦亮生态底色
谢昊文专业号 | 2025-4-24

“开春时撞见过野猪,冬天时能看见黑熊活动的迹象。随着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曾经稀有的野生动物如今也频繁现身。”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业局古利库林场管护站负责人孙士清感慨地说。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山林生态的逐步恢复与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大兴安岭林区走上转型发展之路。如今,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从传统的“靠山吃山”转变为“养山护山”。截至2024年,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实现活立木总蓄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这些指标在2020年至2024年间分别增长了0.55亿立方米、1.16万公顷和0.14个百分点,达到了6.57亿立方米、688.66万公顷和 86.28%,为林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筑牢生态基底

重塑绿水青山生命线

清晨六点,大兴安岭地区新林林业局护林员张春生又扣紧了巡护包,踏上了日行十公里的巡护山林之旅。从昔日的油锯扛肩,到如今的相机随身,这位林业职工工作内容的转变,折射出林区由“伐”转“护”的历史性转变。

回溯10年,包括张春生在内的2.6万余名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的职工,完成了从伐木者到国有林区守护者的转变。他们投身于森林抚育、种苗培育、造林管护、森林防火等多元化岗位,为林区的绿色未来贡献力量。

“停伐以来,苗木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努力提高育苗数量和质量。”苗圃主任纪东亮说,苗圃主要培育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用苗,图强林业局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升级苗圃设施,苗木实现100%自给自足,轻基质育苗技术突破季节限制。近年来,图强林业局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企业转型,逐步从以天然林资源采伐利用为主,转向天然林管护培育和人工林经营利用。

自2020年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实施改革以来,该集团公司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工作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实现了从一般性保护修复向提质增效跨越,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基于碳汇储备的森林质量精准修复转变。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263.98万亩,实现了零成灾率;同时,完成种苗产地检疫323.49万亩,复检苗木达5403万株,有效保障了造林绿化成果;此外,还完成了复检外进松木15118.17立方米,复检率达100%,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屏障作出自己的贡献。

生态改善

珍稀野生动物频现林海

当猞猁在森林中漫步,当曾濒临灭绝的貂熊重现林区深处……这些野生动物的回归轨迹,正在绘制大兴安岭的生态画卷。

生态蝶变背后,是从跨世纪的“天保工程”实施,到“十三五”“十四五”野保专项的接续推进;从持续开展的“清网行动”“清风行动”雷霆执法,到覆盖全域的生态监测网络构建。

随着大兴安岭地区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大量野生动物得到了保护和恢复,各种珍稀濒危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八万里林海频频现身。各地相继救助了猞猁、长耳鸮、苍鹰、东方白鹳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百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物种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现分布陆生野生动物320种。

森林防火新篇章

智能化装备与高效策略并进

“现在正是森林防火关键期,大风天气居多,气温不断升高,进山入林人员增多,给森林防灭火带来很大压力。”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防火监督科科长吕洪国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凭借多年实践经验,探索出一套高效且科技化的森林防火策略。

“今年春防期间,总队为我们基层配备了单兵外骨骼、助力牵引车等先进的辅助装备。”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二大队大队长陈磊介绍。近年来,防火手段在信息化技术的融合下取得了显著提升,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打火模式,无论是技防、人防还是物防,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现在的防火监控就像给森林装上了‘天罗地网’,卫星24小时扫描,无人机空中巡逻,28米高的瞭望塔实时观测,地面还有巡逻队不间断巡查。”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政治部主任张子龙说。

针对夏季雷击火多发频发,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开发了雷电追踪系统,能像天气预报一样精准定位雷击点,消防员最快10分钟就能赶到现场。灭火方式也升级为“人车协同作战”,重型水炮车、履带式特种车和消防员配合,把灭火效率提高了3倍。

从人防到智防

科技护林铸就绿色长城

“十年难育一棵树,星火能毁万亩林。”林区人民深知森林的宝贵价值。如今,智能化装备的应用正在为林区防火工作带来变革。

大兴安岭地区翠峰林场资源股科员王昕在工作中切身感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如今,巡护工作中使用的无人机极大地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以前发现火情点,我们徒步前往寻找,最远的路程来回需8公里,而现在无人机十分钟就能到达现场。”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极大提升了森林防灭火综合能力。”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防火办副主任李晨光介绍,80处卡口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记录车辆信息,追溯火因,严防人为火发生。卫星遥感、高山瞭望、空中预警、地面巡护四维监测体系,提高了发现和处置效率。58座瞭望塔加装监控设备,1200余名巡护人员配备北斗巡护APP,提升火情监测精度。集团公司接入三维雷电数据,开展“追雷行动”,并建立森林防火“一张图”智能辅助系统,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立足大兴安岭林区实际,从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入手推进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综合治理。”省林草局防火处副处长姜富洋说,机构改革以来,省林草局重点支持大兴安岭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4年,省林草局向上争取国债防火道路建设资金75.22亿元,其中大兴安岭林区6个项目,建设总里程1570公里,总投资8.55亿元。目前,省林草局指导大兴安岭林区落实森林草原火灾系统治理和沿边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力争通过5至10年时间,建成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示范样板。

暮色中的大兴安岭,无人机正在林海上空巡航监测。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的转型故事,正在这片林海续写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